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总书记考察足迹回访·珠海]成就幸福之城

来源:南方网  作者:沈文金  

蔚蓝天空、习习海风、多彩花木,在冬日的暖阳里,珠海人脚步徐徐,轻声笑语,享受这座“中国最宜居城市”的从容和惬意。而在市民享受悠闲生活的背后,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选择了广东,并来到珠海考察,嘱托珠海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抓好贯彻落实,走出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科学发展道路,一条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展示科学发展成就、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前景的示范道路。

  三年来,珠海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与珠海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狠抓落实,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探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特征的发展实践。

  在此实践中,珠海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乡统筹、民生建设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进行谋划,使珠海成为发展高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口、打造高质量生活的城市,加快打造成为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和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

  “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珠海实际,以更高目标、更创新举措、更严格要求,开启珠海发展新的征程。”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说。

  ●南方日报记者 沈文金 见习记者 吴帆

  以人为本
  让人民有更多发展“获得感”


  在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村民可以享受到众多“福利”:小孩考上大学最高可获10万元奖励,村居医保参保率达到100%,专业社工上门为老人服务,休闲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村支书赵悦崇说,经过幸福村居的建设,如今南门村的生活不亚于城市的社区,“村民们的幸福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幸福村居创建是珠海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珠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并且包括多层内涵:

  产业发展“以人为本”,不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而是推进以先进装备制造为龙头的“三高一特”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限制目标,倒推城市、产业、交通规划,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人口均衡性的“三型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将生态文明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珠海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连年增长,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用于九项民生支出153.1亿元,占支出总额的61.7%;2014年这一数据达到172亿元,增长13.8%,占比提高到63.6%。

  如今,珠海市民可以享受12年的免费教育,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三,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城乡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让市民有了更多的发展获得感。

  “珠海要继续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整体水平的提升,使珠海真正成为有内涵的幸福城市。”珠海市市长江凌说。

  创新引领
  多项改革举措创造“第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珠海着力构建“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机制,以打造有为的政府、建立有效的市场、构建有机的生态、建设有序的社会和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五大重点,全力建设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

  截至今年9月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97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为40%;新增设立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20%,居全省第一;引进省领军人才数量连续三年实现倍增。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供给,进一步推动发展动力的转换。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珠海加快推进法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创新,在2014年确定五大突破方向、12个方面共66项重点改革任务,向改革要活动,向创新要竞争力。

  近三年来,珠海的多项改革举措创造“全国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改革、全国率先进行人才开发立法、全国率先实现分线管理、全国率先启动司法综合改革、全国率先发行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出台全省首个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出台全省首个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

  法治珠海同样创新不断。《预防腐败条例》《商事登记改革条例》《生态文明促进条例》《人才开发促进条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条例》《民营经济发展条例》……这一系列立法实践,既是珠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又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制保障,使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以创新为引领,改革与法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驱动珠海行稳致远。

  绿色法网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她的景观神韵,可以到百岛百滩、蜿蜒鹅岭、黄杨金台、九洲文博、飞沙踏浪中去寻觅和捕捉;她的景观形象,就如象征她的美丽渔女,秀色飘逸,风姿妖娆。”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珠海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令人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足于此前的基础,珠海近年来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抓手,加快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成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写照。

  这是一个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的探索。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囊括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人居五大体系,力争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

  在寸土寸金的横琴新区,原有的山体、森林、河流、湿地等被完整保留,禁建区或限建区占到全岛面积的七成以上;在珠海西部,以绿色交通、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开发、绿色建筑、低碳循环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全省首个“生态新区”。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利用特区立法权优势,珠海在全省率先制定《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促进条例》,与此前的城乡规划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形成了一张独具特色的“绿色法网”,有力呵护了“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如今,珠海绿色空间超过陆地面积的70%,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空气质量等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连续获评“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珠海蓝”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珠海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化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奇说。

  基层治理
  深入一线实打实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珠海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和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构建一系列干部群众沟通机制,引领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为“四个全面”的推进打造一支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

  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已在珠海蔚然成风。

  目前,珠海建立了领导干部挂点“全覆盖”帮扶村居、年轻干部驻村、党代表工作室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联系重点企业、联系人才团队等一系列干群沟通机制,为珠海领导干部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搭建了更多样化的沟通、互动平台。

  黄杨山下、唐家湾畔、万山岛上……如今在珠海,200多名处级领导干部经常活跃在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农舍村落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重新开放宅基地审批报建、制定社区行政事务禁入目录、符合条件的“代耕农”可获得入户资格……“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让群众竖起了大拇指:“现在说话有人听了、困难有人帮了,和党员干部的距离近了、关系亲了。”

  强基层,珠海打出“组合拳”夯实战斗堡垒。近年来,珠海把全面从严治党和促进基层治理结合,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现在,珠海全市311个村居顺利完成“两委”换届选举,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7.4%,“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97.1%,两项比例均位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回访现场
  牢记总书记嘱托,横琴奏响时代强音
  改革创新亮点频现 对澳深度融合提速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横琴视察,称横琴“蓝图已经绘就,工作扎实起步,前景可期”,嘱托横琴“勇于探索合作模式,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深化粤澳合作、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牢记总书记嘱托,横琴砥砺创新。三年过去,横琴开发建设仍然热火朝天,制度创新、对澳合作更是“脱胎换骨”。一系列开创先河的举措在这里诞生并影响全省、全国,与澳门的合作也进入包括交通对接、产业联动、社会融合在内的新格局,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制度创新▶▷
  多项改革从横琴“孵化”引领全省全国


  只用了5分钟,横琴招商中心的余杰武便完成了企业注册所需纸质资料的提交和审核,之后他只需等待电话通知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商事登记流程越来越简化了,每一年都有进步。”余杰武说。

  商事登记流程的简化,源于横琴不断推进的体制机制创新。自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改革以来,横琴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市场违法经营提示清单、率先推行“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率先发行“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进一步提升了营商环境。

  不仅是商事登记,横琴近三年来改革动作频频。“过去三年是横琴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和培育高端产业快速发展的三年,改革创新的亮点更多,深化港澳合作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横琴新区党委副书记叶真说。

  据他介绍,近三年来横琴加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分线管理、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企业所得税和港澳居民个税补贴等创新政策先后落实。

  在优化司法环境和创新政务服务方面,横琴2013年率先在全国推进司法综合改革,推行法官终身责任制和员额制,确立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综合法院框架,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如今部分创新举措已在全国推行。

  到目前为止,横琴又在全国率先推行立案登记制、率先实行将“类似案件类似判决”引入法庭辩论制度,率先推出企业到政府办事“零跑动”“零收费”“零罚款”的“三个零”服务,为全省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积累更多的经验。

  扩大开放▶▷
  对澳合作迈向多层次融合新格局


  由于在横琴投资了仓储物流项目,大昌行澳门物流仓储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萧志伟如今经常要在横琴与澳门之间来回,多亏了24小时通关政策以及“一机一检”查验创新,他在通关方面所花的时间并不多,“我相信今后横琴与澳门的人员往来会越来越方便,两地的融合会越来越紧密。”萧志伟说。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促进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横琴的重要使命,也是横琴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地处珠港澳都会区的横琴,与澳门的合作更加频繁。

  目前,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已建成开学,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一机一台、联合查验”改革,通关效率提升30%,“这些措施大大方便了两地的人员往来,与去年同期相比,通关人数大约增长了30%。”叶真说。

  促进澳门产业的多元发展发展和创业扶持有了新突破。截至10月底,横琴已注册登记的澳门投资企业超过420家,新增澳门项目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20%。进入粤澳合作产业园的33个项目已有17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12个项目取得项目用地。粤澳中医药产业园已完成园区规划,有30多家企业进驻商业孵化中心。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项目在2015年上半年启用之后,目前已吸引两批90家澳门企业入驻,横琴还专门设立澳门青年创业扶持基金,拓展了澳门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空间,推动两地进一步形成“血脉同源、人脉共享、经济共生、文化共融”的格局,促进澳门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

  梵高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欧嘉昌的“开店猫”是第一批入园项目,目前已取得A轮风投,正走上运营正轨。“澳门青年创业谷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欧嘉昌说。

  “横琴将围绕落实‘一带一路’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国家战略,以澳门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为重心,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以及澳门与葡语系国家紧密联系的独特优势,努力构建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经贸合作平台。”叶真说。